Thứ Sáu, 14 tháng 12, 2007

釋迦牟尼

释迦牟尼,原名乔达摩·悉达多(巴利語:सिद्धार्थ गौतम,Siddhāttha Gotama),古印度释迦族人,是佛教的创始人。释迦牟尼为尊称,意为释迦族的圣人。又被称为佛陀(觉者)、世尊,亦有漢譯能仁寂默、釋迦文佛等。“悉达多”的意思是达成目的的人,“乔达摩”(Gautama)是释迦牟尼宗族的名称,即释迦族祖先的姓氏。
一般认为释迦牟尼为古代印度的雅利安人,但随着佛教在中原的本土化,有时其形象被描绘成汉人模样。
近代也有研究(如方广锠:《渊源与流变——印度初期佛教研究》)認為释迦牟尼为黄种人(现代南亚的不丹人、锡金人、部分尼泊尔人等也是黄种人)。

传说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(在今尼泊尔境内蓝毗尼)王国净饭王的王子,属刹帝利(即是帝王階級)种姓。其母为摩诃摩耶,在生下释迦牟尼的第七天逝世,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養育成人,也成為释迦牟尼的繼母。國人稱释迦牟尼為悉達多太子,释迦牟尼八歲開始向毘奢婆蜜多羅學習,向羼提提婆學習武術,望从小在宫中生活,娶有三个妃子,分别为善覺王之女耶输陀罗、乔比迦、鹿王,并与耶输陀罗生有一子羅睺羅(也有為聖化的说法而认为佛子羅睺羅是由佛陀指腹怀孕出生的)。
据说他深感人世间生老病死的苦恼,窮究婆罗门祭司及其梵天创世等末法經教,不得離苦之道,29岁时在月夜乘白马出家修道。开始遍访名师。后在苦行林中苦修6年。35歲時,徹悟苦行不能达到解脱,转而前往菩提伽耶,接受了牧羊女乳糜供養後,在菩提树下禅定四十九日,戰勝天魔的威脅及誘惑,最後睹明星而“悟道”,证得诸法实相。
成佛後的释迦牟尼,即被稱為佛陀,意思為覺悟的人。在佛教經典中,又稱释迦牟尼為世尊及如來。

随后在鹿野苑开始传教,为憍陈如等五人宣说“四聖谛”、“八正道”“三十七道品”等道理,称之为“初转法轮”。此后說法住世四十九年,度化了许多弟子;其中,舍利弗、目犍連、大迦葉皆本是一方導師,信解於佛陀的教法,帶領信徒追隨大道,影响逐渐扩大。八十岁时,在拘尸那羅城附近的婆罗双树下入灭,火化後遺骨(在當時的印度,人體遺骨既稱為舍利)分由摩竭陀國王阿闍世等八王帶回建塔(即舍利塔,骨灰塔)供養。由大迦葉尊者繼承衣缽,繼續帶領佛教。